首页 栏目首页 > 物流 > 正文

端午节粽子吃甜还是咸?已经闹得不可开交,如何形成的?

没有网络的时候,你吃你的甜粽子,我吃我的咸粽子,本就是“万物皆可包”,但是一旦网络连接起来之后,就逐渐变成“甜咸之争”,几乎是每一年你都能惊叹一下:这个也能包粽子?

粽子、咸鸭蛋


(资料图)

大家知道,端午节划龙舟、吃粽子、插艾草已经成了习惯,但是具体到细节上,大家拿到网络上讨论时就出现了分歧:甜咸之争。而粽子也穿越千年,逐渐成为了今天的家族盛世。

春秋时,粽子还叫“角黍”,将黍米包进菰叶,作为代替牛头,用来祭祀。不甜也不咸,也就是大黄米的味道;

百越时,竹筒装上黍米,密封后煮熟成为“筒粽”,也就是古老的“竹筒饭”,同时还是黍米饭原来的味道;

竹筒饭也有甜咸之争

东汉时,开始将草木灰过滤,获得天然的碱水,黍米经过碱水的浸泡,蒸出的碱水粽松软香甜;

东汉末年,南北地域的人们开始将配料加入到粽子里,这一添加一发不可收拾。正如“东汉末年分三国,烽火连天不休。”

晋代时,添加了加蜜蒸煮的益智仁和蜜枣口味十分受欢迎,成为了高档礼品,甜粽子登上历史舞台。甜与咸的纷争也就此展开;

加糖还是加盐是个哲学问题

南北朝时期,屈原的故事与粽子结合在一起,人们开始在粽子中加入肉类、板栗、红枣和赤豆,并把粽子当作礼物互相赠送。

唐朝时,白米粽子切片淋上蜂蜜时难得的佳宴,日本此时也将粽子传到了国内,学着大唐的习俗,做起了甜粽子。

把杨梅包进粽子,还是苏轼会玩

宋朝时,文人墨客既会吃还会玩,苏东坡在杨梅成熟的时候,将其包进了粽子了,“杨梅粽子”的出现,意味着——万物皆可包。与此同时,还有很多围绕粽子的玩法——包粽子比赛,拆粽子比叶子长短……

其实,没有屈原也有粽子

元朝时,本地人不再拘泥于使用菰叶包粽子,箬叶、芦苇叶,只要是端午时节能使用的宽叶子,都被拿来包过粽子。一些坚果,比如松子仁、胡桃、巴旦木也被包进了粽子里。

如果说,历史上这些都只是甜粽子的话,咸粽子从明朝开始出现。有人将肉馅包进粽子,结果出奇的好吃,于是什么蛋黄、火腿、咸肉等等都开始进入粽子的内心。

想包什么由自己

后来,能包进粽子里的东西再也说不清了,随心所欲,完全是个人喜好。正如豆腐脑的甜咸之争一样,甜粽党和咸粽党的出现,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:

地域文化: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,会影响人们对粽子口味的的选择。比如,南方地区更倾向于甜粽子,而北方地区更喜欢咸粽子。

不光口味不同,粽子的形状也不同

主要原因还是食物的演变造成的,起初粽子只是只是简单的白米粽,碱水粽。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,各地将土特产加入到粽子中,甜与咸的阵容就越来强大。

食材和制作方法:粽子的食材和制作方法也会影响人们的口味偏好。例如,用糯米、红枣、豆沙等食材制作的甜粽子,口感柔软、甜美;而用糯米、肉类、蛋黄等食材制作的咸粽子,口感香鲜、咸润。

粽子里面包什么?还是需要妈妈们创新

时代变迁: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的口味偏好也会发生变化。例如,在现代社会,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,导致一些人更愿意选择低糖、低脂、低盐的甜咸粽子。

从历史、文化、食材和制作方法等多方面的因素,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口味偏好的多样性和变化性。而真正能形成“党争”的气氛还是源于网络,本来就是十里不同俗,五里不同音。

端午安康

在广袤的中国大地,美食是与时俱进的,当大家在网上晒美食的时候,所谓的“甜粽党和咸粽党之争”也就出现了。但是,这样的争论是喜悦了,是一种分享,也是有一份祝福。

祝愿大家端午安康。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