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栏目首页 > 物流 > 正文

解决欠发达地区县中塌陷问题需要“看得见的手”


【资料图】

在百度上搜索“县中塌陷”,约有15100000个词条,与此相关的文章更是连篇累牍,足见“县中塌陷”受关注的程度。探讨县中塌陷的原因,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:优秀教师流失,优秀生源流失,地方政府投入不足,年青骨干教师补充不上,民办教育抢占先机,等等。但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比较特殊。

首先,欠发达地区的民办学校并未对县中构成威胁。由于投入不足,师资力量薄弱,生源质量不高,欠发达地区民办学校一直是“弱势群体”,民办高中基本处于兜底状态,够不到县中又不愿到乡镇中学或职专就读的学生才会选择民办高中。

其次,教师也不是问题。早些年,县中的优秀教师确有向外地、省市流动的现象,近年来间或有个别教师被高一级学校挖走或辞职,但总体趋于基本稳定。随着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增多和就业市场向卖方转化,县中教师供给逐渐向好,除了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,还不乏省部共建学校、211、985院校师范生,研究生入职县中的情况也陆续增多。

第三,基本办学经费有保障。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,地方政府投入占比很少。相较于以前,县中办学条件大为改善,校舍坚固,功能室齐全,活动场地塑胶化,教学设备信息化。客观地说,欠发达地区县中确实存在经费不宽裕的问题,但绝对能解决“温饱”。

在笔者看来,生源流失才是欠发达地区县中塌陷的最主要原因。生源为什么会流失?当然是教学质量不高,原来的生源生态不存在了:先是暗流涌动,私下向外转移,继而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,纷纷逃离。

以西部E县为例展开说明。E县属于X市一区六县中最小的县,人口不足20万,在多年前的某一两年,出现高考成绩下滑,被定性为教育质量“有问题”。与其相邻仅百余华里的B县,人口多,经济强,高考年年居省级前列。E县学生向B县外流自此打开了口子,除了中考首选B县外,有条件的还纷纷在B县购房租房,从初中、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转移。这种情况引起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,出台政策限制中考招收外县考生,E县初中生报考B县的路堵住了,但市中招生不在限制之列。去不成邻近百余华里的B县,就去三百余华里的市中。去年和两年,E县分别有90名、82名考生被市中录取。也就是说,E县每年有两个奥班学生外流。社会公众不知起点、过程,只知结果,会继续跟风“唱衰”E县县中。久而久之,E县县中失去了信心,E县学生和家长失去了希望。

区域生源生态就像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,一旦某个节点出了问题,不但会影响当下状况,还会影响长远发展,直至会成为一种趋势,陷入恶性循环。同样,X市的两个人口大县、经济强县去年各有2名考生被市中录取,今年只有其中一县的1名考生被录取。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生源生态的良性循环,家长没有必要舍近求远追逐优质教育。再者,即使有外流的苗头,地方政府稍一干预就会起作用。X市的其他三县每年各有二三十人被市中录取,加起来相当于E县在市中的录取人数,说明虽然掐尖不少,但生源生态还在可控范围。

可能有人会“出奇制胜”地提出一个解决办法,如果E县采取强制措施把去市中的考生围堵下来,会怎么样?当然可能会差一些,但也差不到哪里去。因为学生智力水平一定,课程教材一致,教辅材料也差不了多少,只是老师会训练有素一点,学习氛围会更浓一些,训练强度会稍微大一点。用经济学术语说,好学校与差学校的区别只在“边际”方面,就是那么一点点,不可能翻天覆地或推倒重来。以“分数”为主导的评价机制,说到底是一场白热化的“军备竞赛”。我们常常听说某中学有多少学生考取了北大清华,原因是三年前招生时就已奠定了基础。若有可能,让E县县中的教师与市中的教师做个交换,最后尴尬的不一定是县中的教师。

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,影响欠发达地区县中发展的有两只手,一只是看不见的手,即“市场经济”之手,学生和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趋“利”避“害”。另一只是看得见的手,即“计划经济”之手,用行政手段规范各种类型学校均衡发展。从表面看,看不见的手“量大面宽”“深藏不露”,无法阻挡。事实上,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也不可小觑,能阻挡周边县挖走生源,当然也能平衡好市中的重点地位和县中的基本生存。如果再深入一步,把生源状况也纳入评价范畴,日益塌陷的县中一定不会这么绝望。

(作者曹化清,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。此为蒲公英评论首发作品,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,违者必究。)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